倒泻银河事有无,掀天浊浪只须臾。
渡黄河。明代。宋琬。 倒泻银河事有无,掀天浊浪只须臾。人间更有风涛险,翻说黄河是畏途。
常听说银河倒泻,这事真假难辨,如今见到的黄河,一下子浊浪掀天。
人世间的风波,不知比这险恶多少,可人们反说,险途只在这黄河中间。
倒泻银河:银河里的水倾倒下来。
须臾:一下子。
翻说:反而说。
宋琬曾于顺治十八年(1661年),因为族人诬告他与起义军首领于七有联系,被满门抄系,槛车押赴北京。三年后才出狱,又放废了八年。在这期间,他对于人情的反复,世途的险恶,有深刻的体会。此诗即写于宋琬释归之后,他晚年遭到人生大挫折,故亦借渡黄河而慷慨悲歌。
参考资料:
1、陈器之主编.历代诗词曲千首精译(下册):湖南人民出版社,1998.09:1461
2、王英志选注.元明清诗词选:太白文艺出版社,2004年05月:258
这首诗前两句将黄河的浊浪排天,以天上盼银河倒泻陪衬,极力描写它的险恶。说人们一旦来到那一泻千里、气势磅礴的黄河岸边时,就不免被它那“倒泻银河”的神秘传说吓住。对这种瞻前顾后、畏首畏尾的人,诗人是非常蔑视的。自然,横渡黄河是有一定危险的,但也只不过是承受“须臾”的“掀天浊浪”而已。在永恒的时间和空同里,人的生命也正如激流险峰中的一叶小舟:当生活的巨浪铺天盖地砸下来时,没人能够事先预见,也没人能知道这灾难会延续到何时。宋琬曾是位少有方名的诗人,早年便高中进士,为官时也颇多惠政,深得人民爱戴。却不想被人诬陷,以至于“立逮下狱”,“并系妻子”,在拘囚的三年中,又险遭不测之祸。这就难怪他会借“渡黄河”之题,发出“人间更有风涛险”的沉重叹息了。
后两句写黄河汹涌奔腾,古人不知其发源地,认为是天上的银河倒翻下来的,故有“黄河之水天上来”之说。它有掀天的浪涛,但是要渡过去也用不了多长时间,惊涛骇浪的风险很短暂,一般都能渡过。真正的风险却是在人间。一般人在险恶的人间,习惯了尔虞我诈、勾心斗角、豺狼横行、暗无天日、伤天害理、良心灭绝的生活,还不曾觉察到它的险恶,反而说黄河的险风恶浪才是最可怕的,不敢渡过。
宋琬认为诗人处穷困之境,心怀“幽忧”之情,自易“悲歌慷慨”。(《董阆石诗序》)黄河本是自然界之险途,但无论其“倒泻银河”也好,“掀天浊浪”也罢,在诗人眼中,与人生道路之充满尔虞我诈,相互倾轧相比,都微不足道。诗人以反衬的手法极写其对社会人生的认识,十分深刻,含感时伤世之情,发穷愁孤愤之音,诗格老成,笔力劲健,可见其诗风之一个侧面。
宋琬(1614~1674)清初著名诗人,清八大诗家之一。字玉叔,号荔裳,汉族,莱阳(今属山东)人。顺治四年进士,授户部主事,累迁永平兵仆道、宁绍台道。族子因宿憾,诬其与闻逆谋,下狱三年。久之得白,流寓吴、越间,寻起四川按察使。琬诗入杜、韩之室,与施闰章齐名,有南施北宋之目,又与严沆、施闰章、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,著有《安雅堂集》及《二乡亭词》。 ...
宋琬。 宋琬(1614~1674)清初著名诗人,清八大诗家之一。字玉叔,号荔裳,汉族,莱阳(今属山东)人。顺治四年进士,授户部主事,累迁永平兵仆道、宁绍台道。族子因宿憾,诬其与闻逆谋,下狱三年。久之得白,流寓吴、越间,寻起四川按察使。琬诗入杜、韩之室,与施闰章齐名,有南施北宋之目,又与严沆、施闰章、丁澎等合称为燕台七子,著有《安雅堂集》及《二乡亭词》。
过吕梁 其一。明代。边贡。 解缆洪流树,侵星过吕梁。风云犹帝里,山水即吾乡。砚拂秋岚湿,衣沾晓露凉。长年欣暑退,伊轧棹歌长。
洪钟歌。宋代。释印肃。 昭文昭文施一钟,悬空随叩警盲聋。圆音不断周沙界,纯体金刚空不空。虽含响,击即通,十方诸佛应声中。天龙八部生忻悦,外道魔军失却踪。此圆器,大神功,上祝皇王寿不穷。日月长辉邦国静,臣忠子孝续尧风。昏者醒,愚者聪,民歌鼓腹意和浓。地水火风和一性,刹尘无间体含融。包声印顽空,鸟树岩峦风月同。秦时何必驱山铎,大振金铃总脱空。时节至,自相逢,肯信无心达本宗。和同一族输金玉,回向南泉铸此种。黄昏裹,五更中,下下无空彻底通。近祖远宗迷识解,闻归净土礼金容。涅槃侣,契心同,个个全音赞此功。显理扬真无二听,含灵蠢动一时通。受者法,施者空,且无地狱与洋铜。孝子顺孙光远庆,昭文千古振家风。
酬李寄轩。。释智愚。 寄傲知何所,行藏匪一轩。究心无别旨,鸣道有来源。未先通理不,声诗不在言。相期湖上寺,执手听啼猿。
石门。明代。殷序。 石门我来不厌频,悠然欲酌还自酌。千崖冥冥送雨来,万木纷纷向人落。丹邱已会烦青鸟,青田犹未见元鹤。句漏小住亦多时,便欲从此凌寥廓。